百年无废纸

今夜把所有文字献给一粒沙

       自己也记不清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入了音乐剧的坑,也许是看到德扎里主教马三伯美好的肉体(bushi),也许是看到法扎里索爹的全息吼叫信,也许开始循环《荣耀向我俯首》?接触音乐剧之前一直想音乐剧会不会门槛特别高特别难以理解,许多很强的音乐素养去观看去欣赏,但是当真正开始看起的时候发现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音乐剧像其他戏剧一样都在向我们讲述某个故事传达某种想法,只不过音乐贯穿始终歌声久久在耳边回荡。

        有个晚上和室友一起看的《伊丽莎白》,原本打算看半小时学半小时德语的,谁成想不知不觉间就看完了整部音乐剧,彻彻底底被一粒沙迷住了。

        自己看剧习惯一边看一边吐槽,一粒沙是目前为止难得让我人物评论一转再转的戏。剧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是“一以贯之”的,每个人随着经历与思考一变再变,有些东西失去了有些东西浮现了,有些东西放弃了有些东西抓住了,很难去评价里面人物的是非曲直,也很难去指摘他们各自的人生选择,借用里面《黑暗中的舟》的一段歌词——

        “你我如同 黑暗中的两只船

          相逢在茫茫海上

          然而却各自远航

          造化弄人 不过梦一场”

       自己最初很喜欢茜茜,总是爱笑总是爱自由的烂漫少女,举手投足都是未经尘世污染束缚,灵气动人的模样。我知道这样纯真的人注定失去纯真或者过早夭亡,可以猜想到未来的悲剧,因为一个女子的一生如果不够悲剧是很难被后世传唱;但后面的发展还是有点出乎自己的预料——在纯真烂漫的表象下,伊丽莎白有极其倔强的生命力,一次一次,为了自己绝不向任何人妥协。

        与约瑟夫的感情也许归结到底是年少气盛时的一场喜欢?我相信伊莉莎喜欢过约瑟夫,可是我很难相信伊莉莎爱过他。伊莉莎是一个极其自由的女人,而自由往往具有极大的代价。就像是Strickland为了绘画的热情抛妻弃子,当爱情的短暂晕眩散去,伊莉莎感受到了宫闱的束缚与权力的叵测,对于自由的渴望,某些程度上也同样让她变成了一个自我或者说自私的女人。

        渐渐地我不喜欢批判某个人,因为人性本身就很复杂,很多事情在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然有所割舍有所伤害。也许我们可以退回一万步去讲,啊,假如伊莉莎多体谅体谅约瑟夫慢慢地让他接受爱好自由的自己会不会好一点,如果约瑟夫再早点反抗自己的母亲伊莉莎能不能不再出走,如果伊莉莎和约瑟夫彼此多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会不会能填补内心的某种缺憾,等等等等,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但到最后我发现,也许一个在世界漂泊一个被政事所困就是他们最后的选择。

        如果伊莉莎妥协一点,那她就不再是伊莉莎;如果约瑟夫再反抗自己的母亲一点,那他也不再是约瑟夫。很多事情,兴许没有更好的结局,因为促成更好结局的条件就是双方的改变,但很多时候改变一个人是比挽回一个人难的。

        在大量的对话中,伊莉莎不停地说着她属于她自己,她不属于任何人,她看到的疯女人投射着她自我而疯的内心;但约瑟夫永远说着他属于伊莉莎,他试图给伊莉莎一切荣耀,也试图给伊莉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自由,我最后的确被这个角色感动了,飞蛾扑火的悲伤。只可惜伊莉莎终究并不爱他,伊莉莎不爱任何人,她只爱自己追求的自由。

        但我钦佩伊莉莎的一点也在于此——对于自由的无尚向往,对于自我的无比坚持,对于人生的绝不妥协。很多时候我们说完成自我是人生的莫大成就,而完成自我的难处就在于生活总是有需要你剥除一部分自我的时刻,坚持需要极大的信仰与勇气,不被人潮裹挟着前进是一件也许会有很大牺牲的事。因为坚持自我,莫些程度上伊莉莎失去了自己的恋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失去时她的悲伤是真实的动人的,但同时与死神相吻的那一刻,她依然无悔于一生的选择。

        也许有些鸟,生来属于天空。

         其实和伊莉莎相映的大概是她的儿子鲁道夫吧,鲁道夫同样向往自由,但他在心底却更向往母亲的爱与理解。一半是母亲的叛逆,一半是父亲的痴情,小时候的鲁道夫遥遥望着那个夺回了自己却对自己不闻不问的母亲,他靠在死神的怀里,死亡的阴影划过他幼年时忧郁的眼睛,也许那时就已经注定,他的一生将处于死亡的阴影之下,他的母亲有自由可逃,而他无处可去。鲁道夫表面上和伊莉莎很像,但感觉再往深处思考,更像走上绝路被命运捆绑的约瑟夫。

        最后关于死神,真的被死神的存在惊艳到了。他在伊莉莎不同的人生阶段出现,不断诱惑着伊莉莎接受死亡的彻底自由,他深爱着伊莉莎也是伊莉莎心底的最大深爱与渴望。伊莉莎一次次拒绝死神的亲吻,一次次独自与世界对抗,死神旁观着她一生的高潮与落幕,带走了她所有曾爱过的人,最后还给她年少时的纯粹,还给她心心念念的自由。

        其实很想说一下自己对于死神与伊莉莎感情的理解,虽然是亲吻但思考了一下感觉并不是所谓的男女之情,而是某种更加纯粹的欲望与向往,这种感情高于一切也比一切更原始,这种感情存在于你成为某人的子女之前,存在于你成为某人的爱人之前,存在于你成为某人的父母之前,这种感情有点像是你与你自我的感情,存在于你与你的生命之间。死神也并不是纯粹的死神,他像是某种人生的提醒,因为有时候死亡才能逼迫你去思考自己最本质的向往与欲望。

        死神真的是《伊丽莎白》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个角色单纯演一个历史正剧十分流俗,但正是因为有了死神,每个人物的欲望摇摆,情绪涌动,那些历史书中的名字不再是一段历史评价,而是鲜活真实的人,完成着各自的舍得。

评论(8)

热度(13)